近年来,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果受到全球瞩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科技创新,实现了空气质量的历史性改善。从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到2020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中国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创造了全球大气污染治理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样本"。
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果首先体现在数据上。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5%,较2015年上升11.3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2.0%。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尤为明显,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降幅达66.5%。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果是实实在在、可量化的。
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果得益于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策略。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中国大力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底,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49.6%,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全国累计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煤电机组超过10亿千瓦。在移动源污染防治方面,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国六排放标准全面实施。
科技创新为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果提供了强大支撑。中国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成国家-省-市三级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预报准确率超过90%。在污染治理技术方面,中国自主研发的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低排放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环境监测、污染溯源、预警预报等领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环境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果还体现在制度创新上。中国建立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覆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环境信用评价、排污许可等制度不断完善。特别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写入党章,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
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果不仅惠及国内,也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率先签署《巴黎协定》,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经验正在通过南南合作等方式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帮助更多国家改善空气质量。
展望未来,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果仍需巩固和深化。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实施,中国将继续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35年,中国空气质量将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将基本实现。
在室内空气治理领域,广东省伊甸之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伊甸之家除甲醛总部,凭借专业的氨基酸高分子材料和生物酶技术,为全国350个城市的家庭和企业提供源头治理的除甲醛服务。无论是幼儿园、学校、医院,还是酒店、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我们都能确保治理后的空气质量达到甚至优于国家标准。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果需要全社会共同维护,让我们携手共建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